- 第1集
- 第2集
- 第3集
- 第4集
- 第5集
- 第6集
- 第7集
- 第8集
- 第9集
- 第10集
- 第11集
- 第12集
- 第13集
- 第14集
- 第15集
- 第16集
- 第17集
- 第18集
- 第19集
- 第20集
- 第21集
- 第22集
- 第23集
- 第24集
- 第25集
- 第26集
- 第27集
- 第28集
- 第29集
- 第30集
- 第31集
- 第32集
- 第33集
- 第34集
- 第35集
- 第36集
- 第37集
- 第38集
- 第39集
- 第40集
- 第41集
- 第42集
- 第43集
- 第44集
- 第45集
- 第46集
- 第47集
- 第48集
- 第49集
- 第50集
- 第51集
- 第52集
- 第53集
- 第54集
- 第55集
- 第56集
- 第57集
- 第58集
- 第59集
- 第60集
- 第61集
- 第62集
- 第63集
- 第64集
- 第65集
- 第66集
- 第67集
- 第68集
- 第69集
- 第70集
- 第71集
- 第72集
- 第73集
- 第74集
- 第75集
- 第76集
- 第77集
- 第78集
大秦賦第27集劇情
第27集:君臣共唱紅白臉
趙佾誤中倡女詭計,險些擔上罪,縱然他明知對方故意栽贓陷害,可是周圍眾多隨從皆可成為人證,倘若消息傳至趙國,不僅難以奪回王位,唯恐性命將會不保。
最終趙偃順利歸國,抵達邯鄲當日,卻是他以宗室身份跪于龍臺宮內(nèi),當著滿朝文武大臣之面,對趙偃行君臣禮,含淚自糾。
旬日過后,趙王偃不顧眾臣反對,另立倡女掌內(nèi)宮,其子趙遷亦為楚太子。而在秦國之中,尚有朝臣分黨結(jié)派,嬴政暗中宣召嬴傒入宮,坦誠計議,嬴傒凜然承諾會攜贏姓眾人鼎力相助。
此時楚國境內(nèi),各地陸續(xù)出現(xiàn)庶民不事耕作,大部分關(guān)東百姓紛紛逃往秦國,一眾楚軍奉命追捕,待至邊境,情勢陡變,已成兩軍對峙局面。秦軍出現(xiàn)猶如天神降臨,百姓們頓感安心,立即唏噓哭訴,并在秦軍的保護下,聲言辛苦耕作卻無以果腹,寧做秦人。
由于事發(fā)突然,致使楚、韓、魏三國損失慘重,許多貴胄對秦怨聲載道,趙將龐煖諫言趙偃盡早發(fā)令,合縱五國出兵伐秦。然而郭開認為秦國目前并無故意挑釁招惹,況且趙人血性,誓不入秦,沒必要主動挑起戰(zhàn)事。
朝堂間,郭開與龐煖爭執(zhí)不下,趙偃思忖秦趙已積血海深仇,現(xiàn)下正是大好時機,倘若不先將虎狼大秦除掉,恐怕將來必會反撲。經(jīng)由一番商榷,趙偃同意龐煖速去楚國游說,只要楚國能夠同意合縱,相信其他列國將會陸續(xù)發(fā)兵。
李斯獲悉屈、景、昭私下往來頻繁,似是暗中謀劃,于是立即去找呂不韋商議。本來呂不韋是想借以趙佾這枚石子掀起一場漣漪,沒曾想此石沉底太過,不見任何波瀾,思及五國愈發(fā)猖狂,接二連三的合縱,呂不韋深感煩躁,索性決定將在三日后入宮大議。
如今楚國朝堂之上,黃歇諫言眼下局面錯不在庶民,而是與屈、景、昭三家有關(guān),因為逃民過多已經(jīng)影響耕作與兵力,過度的徭役讓楚人不堪重負,所以不得不丟棄田地離開家鄉(xiāng)逃亡秦國。
黃歇認為想要在根本上解決問題,必要對此深究。楚王羋完對此大怒,斥責眾臣平日里光顧著囤田占地,從不為出國考慮,現(xiàn)在遇到大事全都束手無策,氣得他恨不得當場罷去王位。
早先聽聞呂不韋千金買一字,可沒想到竟無人敢去修改內(nèi)容,李斯覺得《呂氏春秋》并非毫無問題,既便有人看出問題所在,礙于相邦位高權(quán)重,依舊不敢吱聲。李斯不喜權(quán)臣制國,趁機建議削弱呂不韋相權(quán),結(jié)果竟被嬴政否定。
黃歇設宴款待龐煖,但在席間只字不提合縱伐秦之事,龐煖食之無味,憤然離去。項燕急忙追去攔住龐煖,言說屈景昭三家已向羋完請命合縱,相信事情還會有所轉(zhuǎn)機。
章臺宮大議如期而至,呂不韋率重臣及宗室前來商議,幾人各有建議,但無一可取,倒是李斯想出一計良策,打算捏造秦國因內(nèi)患自顧不暇,從而當做流言散播于外,并派人向六國的老貴胄們煽風點火,堅定其合縱之心。
呂不韋認同此計,也準備在函谷關(guān)外合圍聯(lián)軍。嬴政覺得關(guān)外御敵不好收網(wǎng),考慮不妨引入谷中,但是呂不韋擔心風險太大,倘若無法及時剿滅,恐會危及咸陽,就連嬴傒等人也都深有同感。
經(jīng)由流言放出后,坊間皆傳嬴政與太后趙姬不和。果然其他列國信以為真,尤其魏王景增,年少時入秦為質(zhì),深知其虎狼,也便猶豫是否加入合縱,直至魏霑自請前往韓國,先觀韓國態(tài)度再做決定。相府門外,鄭貨奉命趕走韓、魏使臣,再度加速六國合縱,只等六國跳進坑里,一舉殲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