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第1集
- 第2集
- 第3集
- 第4集
- 第5集
- 第6集
- 第7集
- 第8集
- 第9集
- 第10集
- 第11集
- 第12集
- 第13集
- 第14集
- 第15集
- 第16集
- 第17集
- 第18集
- 第19集
- 第20集
- 第21集
- 第22集
- 第23集
- 第24集
- 第25集
- 第26集
- 第27集
- 第28集
- 第29集
- 第30集
- 第31集
- 第32集
- 第33集
- 第34集
- 第35集
- 第36集
- 第37集
- 第38集
- 第39集
- 第40集
- 第41集
- 第42集
- 第43集
- 第44集
- 第45集
- 第46集
- 第47集
- 第48集
- 第49集
- 第50集
- 第51集
- 第52集
- 第53集
- 第54集
- 第55集
- 第56集
- 第57集
- 第58集
- 第59集
- 第60集
- 第61集
- 第62集
- 第63集
- 第64集
- 第65集
- 第66集
- 第67集
- 第68集
- 第69集
- 第70集
- 第71集
- 第72集
- 第73集
- 第74集
- 第75集
- 第76集
- 第77集
- 第78集
大秦賦第69集劇情
第69集:忠直族群立國本
秦地旭日東升起勢,尤顯一方頹敗,咸陽獄內(nèi)過于陰沉,卻見韓非借光著書,一摞摞簡冊皆是他畢生心血。
李斯攜酒菜前來,心情遠比韓非更為沉重,二人圍案對飲,談及當年頗多感慨。若說李斯和韓非同為鯤鵬,一位遇明主,得以展翅高飛,一位受牽制,難逃血統(tǒng)困囚。韓非能夠清醒洞察勢態(tài),可惜他無法戰(zhàn)勝與生俱來的族群認同,這種滲透在血液靈魂的傲骨,終將會隨骸骨腐泥。

正因如此,李斯心中悲痛無以言表,他唯一能為韓非爭取的,便是親手送上一杯毒酒,保其全尸尚在。臨終之際,韓非將親手撰寫的二十余卷交給李斯,望他可將《韓非子》的大法家理念實施于天下,造福萬民。
然而當韓非剛飲下毒酒,倒在李斯懷中咽氣,不料趙高又傳來王命赦免韓非。李斯聞言震驚,繼而悔恨愈甚,一股急火攻心,令他當場嘔血昏迷。
旬日過后,在旭日高揚的寒秋之際,護送韓非靈柩的特使馬隊從咸陽獄向函谷關去,隨即送回韓國安葬。待李斯悠然轉醒,榻旁僅有妻兒陪護,直至眼前朗朗清明,方覺故人已逝,不可再追。
姚賈主動上門寬慰李斯,一番惺惺作態(tài),陸續(xù)道出他與韓非絕無積怨,完全是因韓非大才不為秦廷所用,若是留其性命,唯恐韓國難滅。李斯深知姚賈所言并非不無道理,同時暗自愧疚誤害韓非。

此事塵埃落定,暫告一段落,寧騰在南陽布置妥當,秦王政也在等候心腹之臣共同商討平定天下的大計。沒想到寧騰忽然去找姚賈,表示韓相張讓主持南陽軍政,自己受制于人,只要姚賈能讓張讓遠離南陽,他便可拼死易幟。
作戰(zhàn)密室內(nèi),嬴政與眾臣商議滅韓對策,李斯坦言秦軍鋒鏑,直指新鄭,韓王安四處求援?,F(xiàn)如今趙魏楚三國響應,抵抗秦軍之兵力已達三十萬之眾,李斯更未料到張讓會率十萬韓軍突然進駐南陽。
其他大臣各有提議,嬴政認為滅韓先滅趙國,讓其知難而退以瓦解援韓之兵,所以打算大造聲勢佯攻新鄭,令四國援軍處于被動。待策應寧騰歸秦后,突襲趙國令其他諸侯不敢援韓,等到南陽失陷只存新鄭,韓國便是危如累卵,韓王必入秦請降。屆時,眾諸國視韓國如敝履,只要興南陽之兵再一舉掃蕩平新鄭。

與此同時,韓王安誓師發(fā)兵,鼓舞眾士,身后則站著三國使臣,分別是楚公子景涵、趙公子蔥、以及魏霑。李信奉王命率兩萬將士入韓境做掠劫狀,隨后敗歸,韓王洋洋得意,揚言待戰(zhàn)事結束,便由他出面封賞眾將。
寧騰奏請張讓,意欲親手斬殺李信,結果張讓伏兵半路攔殺,忽然察覺已中李信詭計,先前所有部署皆是徒勞無功。南陽城墻之上,寧騰斬殺兵卒,誣陷其勾結張讓貪墨軍餉,率眾兵以反亂為由,策應李信,繼而易幟將南陽歸秦。
待張讓率兵歸來,發(fā)現(xiàn)為時已晚,姚賈暫且留他一命,以報信給韓王安。韓王安從未料到這般失策,等他再向趙、魏、楚求助,奈何三國皆不愿援韓,寧騰更是乘勝追擊,率軍攻克韓都新鄭。
公元前230年,韓王安的稱臣書抵達咸陽,并在章臺殿內(nèi)恭敬奉上韓地輿圖和國璽。嬴政不再追究韓安叛秦之罪,而是撤其王號稱臣納貢,且允他居新鄭,規(guī)制如公侯。

自此,韓國徹底滅亡,秦國書告天下,將韓吞入秦地,并在此建立潁川郡。關東列國得知韓滅消息后,遂開始商議對策。